虎符是中国古代用于传达命令、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,因其形状类似老虎而得名。虎符通常由青铜或黄金制成,呈伏虎状,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。虎符分为左右两半,右半由中央保存,左半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。调动军队时,需要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两半虎符合在一起,以验证其合法性,称为“合符”。
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,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。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,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。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,分为两半,两半的形状和铭文都是相同的,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,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,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。